“原以为我的要求很有道理,通过大家摊开说,我觉得自己有不对的地方,不再要求赔偿了……”近日,恩阳区义兴乡白岩村三组村民谭某在调解现场心悦诚服地表示服从调解。
“我对自己的恶劣态度向谭某公开道歉。谭某家经济困难,我私人给他资助600元……”村民赖某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从曾经的抓扯打斗到如今的握手言欢,一起持续10年的缠访事件,一桩10年未决的民间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谭某、赖某冰释前嫌的背后,是恩阳区在开展“转作风·惠民生”活动中,探索出的“众口调解法”产生了效力。“众口调解法”有机结合法制思维、传统美德和公序良俗,用群众之口还原事实真相、明辨是非曲直、化解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效果。
事情原委要追溯到2003年,白岩村“两委”决定修建三四组道路,村民口头约定自行出力、出钱、出土地,未对道路占地、青苗补偿和耕地调配等进行约定。因当年建设资金不足,仅建成2公里毛坯路,未能通车。修建时占用了谭某土地和山林近1亩。之后,谭某便以此为由索要补偿,持续到乡党委、乡政府闹访缠访达10余年。今年,赖某提议并组织修建该断头路,施工车辆进场施工时,遭到了谭某的阻拦,并索要占地费用5万元。
“该纠纷事件跨度长,又缺少书面证据,孰对孰错难以分辨,按照常规调解模式,当事人总认为在偏袒对方,所以调解一直陷入僵局。”白岩村党支部书记苏仕富很是苦恼。
义兴乡人民调解委员会决定采取“众口调解法”来处理该信访案件,邀请有一定法律知识、能坚持正义、主持公道的29名村民参与调解。
“修路占了我家土地,都10年了,我要5万块补偿也不高……”谭某抢先陈述。
“你也是受益户,我主动出资来修路,还要我给你拿补偿,哪有这个道理!”赖某据理力争。
第一阶段是当事人表达诉求,双方陈述了各自意见、理由和依据。
“这条路完全是我们自己出钱出力修的,都在受益,当初约定都不要补偿嘛,你老谭还到处告状。”
“说句老实话,老赖你莫怄气,你的态度也要不得,都是隔壁邻居的,低头不见抬头见。”
“老谭家确实困难,他支持修通了这条路,以后低保评议我们都给他举手。”
第二阶段是村民议说,参与调解的村民都踊跃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按‘一事一议’相关政策和‘谁受益、谁负担’原则,要补偿的这个损失还是由受益户共同承担,一平摊,老谭你家估计还要补点儿呢。”在村民讨论的时候,首席调解员不失时机地点评着。
经过3个小时的现场调解,终于出现了握手言和的一幕。双方签字后,调解员还趁热打铁地将《信访条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对村民们进行了宣讲。
一周后,调委会进行了回访,谭某激动地说:“10年来,还是村民把这个理给我说透了,如果我再固执下去,就会成为‘张三恨一湾,一湾恨张三’了。”
通过“诉、评、和、宣、访”五个步骤,“众口调解法”成功化解了长达10年的疑难信访案件。“‘众口调解法’最容易理清和还原案件的真相,可舒缓信访人与调解人的对立情绪,有效实现了情、理、法的融合。同时,让群众参与身边案件的调解和处理,以案释法,群众最容易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公道、正义和威严,增强群众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首席调解员王海涛说道。
在全市上下把“转作风·惠民生”活动推向纵深之际,恩阳区积极践行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大力推广“众口调解法”。截至目前,全区运用“众口调解法”先后成功化解老难信访案件12件、普通信访案件121件。(吴三仁余定洲)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巴中讯”或“稿件来源:巴中讯综合”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巴中讯”的文/图等稿件均为本网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巴中讯”,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来函与我们联系。